“1999年我剛入職奇瑞時,焊接車間內,都是工人拿著焊鉗一個個打焊點股票十大配資平臺,隨著工業自動化生產線的普及,現在奇瑞工廠焊接自動化率已達100%,這在10多年前簡直不敢想象。”在位于安徽蕪湖的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焊裝車間內,奇瑞智造一工廠高級經理王玉輝對《中國經營報》記者感嘆。
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省,通過數智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自主創新助力工業高質量發展,工業產業結構實現了從“銅墻鐵壁”到“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的演變。
近日,記者走訪調研了家電、水泥、汽車、智能制造、復合材料生產等不同類型的企業,在一線感受了安徽工業企業以創新謀發展的蓬勃生機,以此探尋安徽工業經濟快速增長背后的緣由。
自主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是新型工業化的前提條件和戰略支撐。近年來,安徽通過實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等方式,支持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攻關步伐。
數據顯示,1—7月,安徽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高于全國2.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5位,居長三角、中部地區和工業大省第1位。
在“色選機龍頭”合肥美亞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亞光電”),記者看到“大米色選機”快速將大米按照良品和不良品進行分選,并將大米中的病斑米、黃米、石頭等剔除。再搭配“大米品質分析儀”,可以實時采集、檢測出大米中樣品純度、黃米率、碎米率、留胚粒率等十余項指標,在大米流轉過程中,這些數據可實現上下游企業共享,為大米加工全產業鏈提供精準數據支持。
美亞光電分管研發的副總經理吳明對記者表示,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沒有色選機技術,所有色選機都需要進口,當時進口價100多萬元一臺。1993年,美亞光電成立,開始研發自己的色選機,1994年推出中國第一臺國產化色選機,隨著中國企業技術的成熟和規模化生產,色選機的價格逐漸走低,從最初的六七十萬元一臺,到現在已降至20萬元一臺。
吳明說:“我們之所以能成功將色選機價格打下來,最核心原因是通過自主創新,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技術,可以與老外競爭。”
色選機通過識別物料顏色、形狀、材質等光學特征的差異,利用光電分選原理,可實現糧食、堅果、茶葉等各類農副產品的智能分選分級。
“現在美亞光電的核心技術全部是自主研發。”吳明自豪地介紹,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在色選機技術上曾處于跟跑狀態,許多技術相對國外較為落后。隨著中國研發人員的不斷努力和創新,當前我們的基礎傳感器和光譜識別技術已與國外先進企業達到同一技術層級,我們在軟件和人工智能模型等領域已超過國外企業。
“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的美譽廣為流傳。創新驅動也是全球知名水泥生產商安徽海螺水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海螺集團”)發展的重要戰略。
在海螺集團水泥工廠智能控制室,一個巨大的機械手臂忙碌不停,對管道內傳送來的各種生料、熟料進行取樣操作,機器人質檢設備助力提高了取樣頻次、提升了檢驗精準度。
近年來,海螺集團堅持創新驅動,相繼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級、行業級的科技創新成果——建成了全球首個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廠、全球首個水泥窯碳捕集純化二氧化碳項目、全球水泥行業首個露天礦山礦車無人駕駛項目、行業首個“零外購電+全綠電”水泥工廠、全球首套二氧化碳儲能示范項目;建成了海螺“云工”工業互聯網平臺。
海螺集團數字產業負責人許越對記者表示,以前公司一些硬件和軟件設備需要從海外進口,不僅價格昂貴,而且維修維護成本很高。“以前軟件程序都是老外的,我們無法自己修改,一旦運行出現問題,需要外企派人過來,歐洲企業外派到中國一名技術人員,我們需要每天支付1000歐元的人力費用。現在核心技術我們自主研發,軟件、硬件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設備采購成本降低兩三成,維修維護成本更是大幅下降。”
企業創新能力集中爆發的背后,是良好的研發氛圍和創新創業環境。2023年,安徽省研發投入強度居全國第7位,制造業企業創新活躍度居全國第3位。2020年,安徽在全國率先出臺“三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政策,累計培育“三首”產品1697項,直接創造經濟效益700億元,去年新增36項“三首”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羅文杉對記者表示,未來,安徽將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以市場導向“一鏈一策”梳理關鍵共性技術需求,用市場辦法遴選技術攻關主體企業,組織市場資源賦能支持企業技術攻關,突出市場價值加強攻關成果應用推廣,提升產業科技創新整體效能。
數字化推動轉型升級
近年來,安徽省分層分類推進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目前,全省共有1.91萬家規上企業啟動了數字化轉型、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八成以上,其中1.17萬家實現了數字化改造、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五成以上。累計打造全球“燈塔工廠”5個、居全國第3位,培育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0個、居全國第2位,培育國家級5G工廠19個、居全國第4位。
在蕪湖美的廚熱智能家電產業園內,美的廚熱全球智慧訂單中心中控系統大屏幕上,實時顯示出公司四大基地接單和發貨數量,并顯示出洗碗機、燃氣爐、消毒柜等主要品類交付分析情況。系統可以顯示出每一筆內銷或外銷訂單,從客戶下單,到上線生產、入基地倉、物流排車、訂單裝車,最終到客戶簽收的全流程情況,一旦訂單在某個流程出現延誤,系統將通過“標橙”“標紅”來預警提醒,并自動分析延誤原因,將延誤信息發送至責任人郵箱。
美的集團廚房與熱水事業部數字化負責人李志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2012年開始,美的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已投入超200億元。通過數字化轉型,美的集團多個運營指標有明顯改善,產品交付周期下降43%,單臺制造成本下降43%,市場不良率下降85%。
李志康透露,在進行數字化轉型之前,審批一個供應商需要各級領導在紙面層層簽字,流程長且繁瑣,現在只要在系統內審批即可,而且每個供應商所有供貨記錄都可以在系統內隨時查看。“這個供應商何時進入美的集團采購名錄,曾出現過什么問題,拿過幾次黃牌,這些信息都清晰可見,一切都透明化,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廉政風險。”
“每一個新的智能系統上線之前,都要經過嚴格的隱私評估和安全風險演練。”李志康稱,在推動數字化的同時,美的集團也構建了“進不來、能發現、防泄密、保合規、重運營”的縱深安全防御體系,涉及數據中心、辦公網絡、公有云、工控系統、物聯網等,為業務安全穩定運營保駕護航。
作為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海螺集團的數字化轉型也已布局多年。
許越向記者介紹,海螺集團分四個階段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作:第一階段,從2016年開始在工廠層面推進智能制造,建設智能工廠,提升生產效率;第二階段,從2020年開始建設水泥工業大腦,鏈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生產工廠,整體優化,提升協同效益;第三階段,從2022年開始建設海螺“云工”工業互聯網,鏈接上下游等生態資源;第四階段,從2024年正式開始管理數智化轉型規劃,全面啟動核心運營管理平臺、數字化人力資源平臺、共享服務平臺、管控與決策支持平臺、社會化商業平臺“五大平臺建設”。
吳明表示,美亞光電正在大力推動數智化裝備的研發與創新。公司通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并接入工業互聯AI智慧決策系統,實現了產品運行自動調整、狀態實時反饋、異常智能報警等功能,幫助客戶實現產品品質精準可控。
不僅如此,安徽省政府層面對于工業數字化發展也有著更深層次的布局。
羅文杉透露,未來,安徽省將加快智改數轉網聯(即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結)步伐,著力提升重點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和園區的數字化轉型質效,進一步健全服務商支撐體系、網絡支撐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智能裝備和工業軟件供給體系。
綠色低碳保障可持續發展
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成為安徽新型工業化的普遍形態。
羅文杉介紹,安徽省通過“減污+降碳+擴綠”多舉措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一方面促進節能減排,落實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路徑,開展新一批重點企業“一企一策”節能減煤降碳診斷,實現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工業節能監察全覆蓋;另一方面,發展綠色制造,深化排污權交易工作改革,在全省域開展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類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
美的集團廚房與熱水事業部綠色制造數字化板塊負責人劉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美的蕪湖基地正在多措并舉發展綠色制造。
在供電結構改革上,園區所有屋頂均覆蓋了光伏面板,目前光伏發電占園區用電量的10%,并通過投入儲能設備和部署微電網算法,對園區用電進行負荷控制,提高光伏發電消納率達98%以上。
此外,美的集團還通過購買綠電提高綠電占比,目前已達15%。同時,加強設備精細化運行,對于高能耗工序,根據產品類型、生產節拍的不同,制定最優節能工藝參數。
除此之外,美的集團還對高耗能設備進行改造升級,引入紅外加熱技術,實現噴涂線體天然氣改電,大幅減少碳排放;對空壓系統進行優化,更換高效空壓機,改造管網,提高壓縮空氣利用率。
“環保至上、綠色發展”理念也深植于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利股份”)心中。
安利股份環保總監徐德好對記者介紹,近年來,公司投入超2億元推動綠色生產、節能減排。一是通過規劃布局和工藝技術設備設計,從源頭和本質加強環保節能;二是采用先進設備工藝,建設雨水RO膜超濾回用系統、RTO蓄熱燃燒系統、生產尾氣TNV處理系統等環保設備,實現綠色生產;三是應用水性、無溶劑等先進工藝技術,開發綠色產品;四是加強節能減排和循環發展,建設光伏發電、儲能電站等項目,積極參與綠電交易,2023年公司綠電使用率達63%,在合肥市名列前茅。
安徽省的綠色制造,不僅體現在企業的行動上,更體現在政策的積極引導上。
今年8月,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7單位聯合發布的《貫徹落實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提出,將通過“調結構、提效率、強供給、樹標桿、促循環”等舉措,引導全省制造業向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制造流程數字化、產品供給綠色化“六化”轉型。到2030年,安徽省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帶動工業領域碳達峰目標順利實現。
安徽工業的蛻變股票十大配資平臺,正如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從自主創新到數字化轉型,再到綠色低碳,安徽工業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時代的挑戰。這不僅是安徽的故事,更是中國工業發展的新篇章。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在線配資觀點